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大爱报国 诚孝立身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2-05-18 09:54:15 来源:网络

          (1/2)d代传人克劳迪娅演奏生日之歌 钱晓鸣摄

          (2/2)王明明全家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为画院培养年轻梯队,为艺术创造精神升华,以沉静的心境深入耕耘,对社会做出更大贡献。面那对60华诞王明明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从六岁到六十岁,从荣获国际金奖的天才画童,到引领当代美术发展的中国美协副主席、北京画院院长,并担任全国政协常委、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副主任,他的画笔描绘时代,真诚感动师友,至孝回报尊长。别开生面的《艺海童年:王明明儿童时期作品展》暨研讨会,4月27日在北京美术馆举办,在人生艺术的高峰回望起点。当晚,在北京柏莱沃古典音乐俱乐部,举办了王明明《耕耘之歌音乐会》。



          为人生艺术领路人而办的开幕式



          一贯主张以真诚接待观众,从来不搞开幕式的王明明,破例举办了开幕式。他说,这是为父亲师长举办的。主席台上就坐的是他踏入艺术之门的启蒙尊长:95岁高龄的父亲王念堂先生、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张和平院长、90多岁的老雕塑家李可染先生夫人邹佩珠女士、王明明少年宫学习时的绘画老师杨景芝。开幕式由北京画院常务副院长袁武主持,张和平、邹佩珠、杨景芝、王明明分别致辞,主席台就坐的四位老人为展览剪了彩。李小可、王加分别向王念堂老人敬献了鲜花。


         开幕致辞中,老人们都感慨当年的画童祖国的幼苗,如今已成长为参天大树。王明明在师长欣慰的目光里,朋友们热烈的掌声中,满含热泪地说道:实际我的六岁到十三岁的作品是在跑前十公里,可是我现在是后十公里还没有跑,大家都在跑的路上。我觉得我再回望一下过去,我在五十多年的艺术历程中,回望小的时候,我丢掉的是什么,我是在反思自己。我们现在追求的各种的利益、名誉等诉求的时候,是不是丢掉我们艺术的最本质的东西了?我们一辈子想要追求的东西可能要变味儿了,那个时候我们穷得连饭都吃不上,饿着肚子的时候,我想我画得更纯洁。所以我一直说生活条件和艺术创作不是成正比的的,有的时候反而会影响我们的心态,影响我们艺术的纯正。这一点我在反思自己。那时另外,我年近60岁了,(崔)如琢先生做寿的时候,我想到60岁,我还有几年呢。我想我60岁应该做什么,60岁以后应该做什么,这后一段的马拉松我就是要对社会做出贡献了,对艺术要做升华。我们搞中国画实在是不容易的,我们的压力是非常大的。我想60岁以后不是讨论技法的问题,不是搞革新的问题,是你的作品是不是有中国精神的问题,是你作品中是不是有中国的意境和境界的问题。我想我们应该升到这个高度去思考,有可能我达不到,可能一辈子达不到,但我要去思考这些问题,是自己在精神上有所升华。在一个我觉得重要的,我们要为年轻人搭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要让他们来接这个班,这是老艺术家多年给我的一个启示,必须要做的。所以在这五年中,我们画院进行了很大的变动,就是竞聘上岗和各方面的改革,使我们这个团队和所有的艺术家都年轻化了,这也是我的一个心愿,在我退的时候我要给画院一个非常年轻的团队来接上这个班。我想这个时候才能有传承,否则的话是传不下去的。作为我来说,担任那么多社会职务,这是一个责任,而不是一种荣誉。这个责任就是必须要给他们建立一个宽松的平台,让这些年轻人能够接上。我想这就是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今天我也感谢在座的所有的观众。昨天布置展览时,我估计朋友们来得很多,我们的展览会加了很多的椅子,我非常地感谢大家,在此我感谢大家对于我的艺术历程的支持,对于我的活动和对于北京花园的支持、对于美术事业的支持。我给大家鞠躬了!



          我请(李)小可、刘颖夫妇献花给我的父亲,她说我的父亲是非常不容易的。(刘颖)小可对可染先生有点抱怨,因为他没把儿子的画留下来。因为我父亲他耳朵听不见,可是有时关键的时候他又能听见。还要,让我的儿子给他的爷爷献一束花,代表我们全家。



          王明明的深情和激动催人泪下,他的幽默让人开怀,仿佛使人想见当年他坐在父亲自行车上出门写生勤勉童年。



          在开幕后,90高龄的邹佩珠老人,指着王明明六岁时作画的照片欢快地哽咽道,就是这样子,还是这样子。



          感动的是深情,是源于生活的活水。几年前,我曾问:情感的写意能力一般是到成年以后才会有的,为什么你在童年的时候就有?王明明回答道:这个东西和家庭的培养有关,你看我儿童画,从6岁到后来十几岁后画的作品,全是有生活的。那个时候,我爸爸就带着我比如哪儿有游园、哪儿有马戏团,包括我们有游行、示威,包括很多就是生活中的那种东西,他就引导我去看。看完了以后,那时候画了很多如大炼钢铁等题材,养成了一个对生活的观察,那个时候毕竟年纪太小,到处跑。实际上这个时候就是从小慢慢去养成的一种习惯。



          非常重要的是我能给予社会什么 



          在开幕式之后的研讨会上,主持人国家博物馆副馆长、著名美术评论家陈履生直接切入了主题:我刚才看了作品之后我突然想到我要做一个专题研究,研究一个儿童画家他笔下的图画与新中国发展的历史。因为从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明明六岁就开始所记载的儿童眼中的现实生活,以及他所经历的政治事件,不管是人民公社、大跃进、包括要古巴不要美国佬,等等所有的这些政治事件反映了我们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进程,那么通过儿童笔下、儿童眼中、儿童的图画所表达的一个历史发展进程。陈履生特别提到王明明画于1958年的《我在邻家看电视》,正是那一年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台电视。王明明随后解释,他看的还是邻居从苏联带回国内的。


        和王明明一样,在青少年就被前辈艺术家中央美院院长徐悲鸿先生教导提携过的刘勃舒先生,激动地谈起了人才建设问题,他说应该组织人“实地到北京画院考察,先受受教育。”



          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龚兴产研究员谈到,尽管与王明明相识才2-3年,但十分关注王明明的一些讲话和艺术实践,从中可以看出王明明“他的思想境界很宽广,最主要的一点爱国,他血液的基因就是爱国。”



          辽宁省美协主席宋雨桂说:王明明运笔的灵动,我觉得在同时代的画家里是很少见的。另外他画的无论是哪个方面题材的画,从落笔到收笔大开大合,那种非常大气的气度,那种纯真的用笔,就和他这个人本身这种绿色,这种没有被污染,能够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知道他自己应该做什么,真的是我们画坛的一个楷模。明明就是一个“思无邪”的人。



          海上著名美术批评家谢春彦认为:“这个画展给我一种道德的纯洁感动。”即兴作了一首“儿歌”:“ 不幸文章老更成,童年金色画如金。回首万里云山立,两个明明相对岭。都到丹青做宝玉,几番辛苦几番新。”



        年逾八旬的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央美院教授李树声说:今天是我最兴奋的一天,看了这个展览以后,我简直是抑制不住的激动,因为这个画实在太好了!我特别欣赏的是他年轻的时候放得开,没有任何的框框,没有任何牵挂地表现,感觉那种童趣和那种稚气都是非常可贵的,现在小孩的画达不到这个地步。看了明明的儿童画确实大开眼界,因为他小的时候就已经是“小齐白石”了,所以今天在齐白石纪念馆对照着看,齐老先生的很多东西传承下来了。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李魁正说:这个展览本身就是他的品格,我觉得可以这样讲,值得我们很多人去学习的,谁拿出这个童年来,你以为他是炫耀一下自个儿的童年?实际上不是,他是在纪念所有的长辈,他的父母、他的老师和这个国家所给他搭建的这个平台,我觉得他的心胸是相当之宽阔的。这个绝不是他自己这几年,6—13岁的展览,不是这么简单。我们应该学学王明明的思维,他有哲性。我说起本展的初衷,我觉得我必须要谈这一点。那么我给王明明的一个结论,为艺为官为人,他是“三为”的模范。



          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唐勇力教授指出,明明在开幕式上的讲话给了我很深的情感上的触动。这也说明明明回顾他儿童时期的作品意义是什么、目的是什么,我想应该说是对中国美术事业发展的思考。



          《中国书画》杂志副主编张公者说,我觉得这个展览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对美术史的研究,我们怎么样思考中国当代美术教育,怎么样研究儿童时期绘画将来如何进行衔接,什么阶段进行专业训练,什么时候不要泯灭他的天性。这个意义远远大于这次的展览。王先生以他对长辈、大师的感激,这就变成了自己一种人文价值、一种人品格调的升华。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胡伟教授说,一直非常喜欢王院长的画,那是传统与当代的一种融通,王院长这个儿童时期的画展,它是一个日记。今天的儿童画和王院长这批作品不是一件事,这批作品反映出的精神上的纯净纯洁,书香墨韵和意境,这是我对这个画展的总体感受。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王林旭说,人之初性本善,明明把儒家学说的思想从小就奠定了初字,所以他有善的终。大家讲了他不是在为他自己,是在为国家的艺术未来做设计,他不是在追求一个过程,他是追求着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是什么?就是感动,他艺术感动,人也在感动。他萌发的心态上心灵上充满的是一种现代的感人的精神的艺术。六岁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年代,他能够创作出那样的画,他那个时候就具有国际性了,他已经具备了国际化思想的小艺术家。他的初就证明了他终的问题,他的才情和艺术,为人为官为艺。我认为今天的研讨会,不仅仅是我们这些人得到启发,更应该让整个社会得到启发,因为现在这个时期是个浮躁的时期,我们需要这种精神这种启蒙这种艺术,把它发扬下去,来感染人感染这个时代。



          著名摄影家、摄影评论家梅生和王明明是同时期的儿童画家,他说,我们看到明明从儿童时代所关注的人民公社好、学王杰、马戏团等等这些大的社会题材。而我们中国传统画家往往只关注个人得心境,明明从小眼界就非常的宽阔,刚才院长也提到了他从儿童画时代的国际化的倾向,这种心态这种心境这种眼界而造成了最后明明在前几年借奥运契机留下了一批在北京美术史上、中国美术史上画北京的非常重要的一批作品。我觉得奥运可以过去,但是在美术史上留下了一批画北京的力作,这个事情是跟一个画界领导人的眼光眼界有重要的关系。而这种关系我们会从今天的画展当中看到了从小的一个儿童的眼界,六岁到六十岁的眼界,从一个小的神童到一个画界的领袖,一路走来他的眼界心境所造成的个人得艺术上的成就和整个中国画界的领军人物,一个领导者,他一定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成就,他还要在中国美术史上在北京美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一章,为北京美术史上留下的最光辉最灿烂的一页。



          上海文广局艺术处处长肖谷说,我觉得明明院长是当今中国画坛人品画作的楷模。



         著名画家、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小可是王明明童年的画友,李小可说,看王明明从小画的画,齐白石的仙鹤,还有民间的玩具,非常干净。我觉得他受的文化基因的影响是东方的,所以这对他到今天所坚持的画院系列的,二十世纪的这些展览,实际上是坚持东方文化的基本的精神,所以这个看来是儿童的展览,实际上是文化的依恋。这种文化的依恋里包含着情感,对待老师、对待家人、对待父亲、对待一生的朋友的一种感恩也好、尊重也好,或者还需要有一种坚持,坚持我们自己东方文化的精神。这可能在他后来的实践当中 体现了他这种意图,开始我们还不是特别了解,他做了这一个系列,包括北京的那些被人遗忘的老的画家,他们为北京为咱们民族文化做出的贡献,让人们不忘记他们,了解他们,同样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所做出的贡献。这是明明自己内心坚持的。这个展览我当时有点惊奇,这也是他六十岁有一种回顾有一种总结,同时也怀着一种感恩,吃水不忘打井人,我父亲晚年的时候也说了两句话,说老年不做拦路虎,青年不做拆桥人。这个时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代一代这么传承下来的,所以明明这个展览虽然是儿童画的展览,但是含义对于文化基因的怀念记忆对我们是非常有启发的。



          王明明在听了大家的讨论后说道:今天大家给我的评价受之有愧,实际上我们做文化,我做行政工作,我一直在想我能给予社会什么,实际上这个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很多的艺术大师,我过去所接触的这些艺术大师给我很多启迪,这个启迪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我六十岁以后要干什么,所以要有明确的目标,我们最后的马拉松到冲刺阶段的时候,我们中国画家最后冲刺的时候非常艰难,而且是很难有人能冲上去的,就差那么一点。这一点可能是你拼出命来也不会达到的,可能那一点的时候,像可染先生很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最后这一点需要什么样的气力什么样的底蕴,什么样的胸怀,这一点我觉得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我们要给年轻人搭建好的平台,我们不是拦路虎、不是拆桥人,我们在这个年纪应该想着这个年纪的事,这个时候对于画院的发展对于美术事业的发展,我们能做点什么,我就脚踏实地多干一些实事。



          耕耘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下午五点,阳光依然明媚,王明明笑道,我的展览天总是很好的。人们来到了柏莱沃古典音乐俱乐部,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品赏着香槟和王明明给每一位好友带来的深情厚谊。



          王明明觉得艺术是美的教育,老父亲当年是这么教他的,他如今也是这么教育儿子的。以前儿子不喜欢古典音乐,他没有以父亲和大艺术家的身份强求,直到著名音乐评论家陈立的出现。陈立以他对古典音乐的深入研究和丰富感受影响了王家公子王加的审美,儿子的转变也就成了王明明“发现”陈立的契机。在这个“耕耘之夜音乐会”上陈立不仅优雅地为来宾们奉上了美丽切题的音乐大餐,更是推出了一位贝多芬第六代传人印尼钢琴家克劳迪娅·杨小姐。



          王明明在音乐晚会上即兴致辞:陈立老师到我们画院来作过讲座。画家是非常很挑剔的,可是他讲了两次讲座,所有的人都问我能不能搞第三次。我觉得我跟他在音乐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再贯穿到美术中。所有的艺术、各行各业的都是一个道理,就是不要浮躁,要沉静。你沉静了才能思考问题,你沉静了才能把你的事业做深做透,否则的话是不可能的。陈立老师对音乐深入的理解,包括会所建成以后,我在跟他的很多的交谈之中,和克劳迪亚的交往中,我感受到我作为一个美术家来说应该通过音乐学到什么,我感触非常深。克劳迪娅第一次的演出,我跟小可、刘颖全家去在西城看了,这次给我的音乐感受完全是不同的,她的音乐是直指你心,打动你的心。那天我在评价肖淑芳的艺术时说,她是给你心灵的对撞,不是在去养眼。现在做艺术是眼花缭乱,可是没有直指你的心。我通过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对音乐的理解和克劳迪娅高超的演奏,刚才我看了那个有些片子也是那样,实际上艺术的道理是一样的。作为我们艺术家来说,你要耕耘一辈子。为什么晚会取名时他们说叫麦田,后来我说叫麦田不好,我现在不是在收获季节。还在播种,可能一辈子都在耕耘,耕耘之中你才能有收获。那个收获时间可能是很短暂的,短暂的喜悦之后,你要找出自己的目标,定了目标,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地收获了。那就是你自己的人生体验,对于你的艺术的一种深的体验。作为艺术家,可能一辈子在耕耘。



          我最后的马拉松的这一段,实际上是最艰难的,最需要人生体验的这一段。而且是要人生升华,对艺术产生深的理解的这一段,而不是技巧。往往我们美术和其他各门类艺术,在技巧上奋斗了多少年,可实际上没有抓住抓根本的东西,心灵的东西是什么。哪怕是最幼稚的儿童时代。包括我那时候很幼稚的儿童时代,现在看了很亲切,没有技法,可是他是心和心之间的对撞。通过这次展览,做一个反思,到底做艺术是为了什么?我小时候做梦也想不到,吃着西餐,听着这样高雅的音乐,在这样的殿堂里头,大家小的时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反过来,我们有这样的条件的时候,我们的艺术为什么出现不了大师?可能干扰太多了。我们想得到的东西太多了,是得到了艺术收获之外的太多了,这样的奢求可能是妨碍了我们很多专注。在和陈立老师和克劳迪亚女士的交往之中,我从音乐里边想到了很多东西。



          李小可、刘颖夫妇给王明明赠送的生日礼物是李小可的作品。陈立代表俱乐部同仁向王明明赠送了一张1952年5月4日王明明出生日的人民日报,人们在寻找着那天的消息,有一条全国政协的外事活动,这让身为“全政常”(全国政协常委)的王明明颇感欣慰,很有些与全国政协缘订前身的意味。



          从上午9:30到深夜22:30点,人们依然留恋往返,一场几乎连续10几个小时的画展开幕式,王明明的人格与画作的魅力,以音乐交心的丰满、真诚的情谊堪称一绝。当克劳迪亚的指尖挥洒出生日之歌时,王加的歌声,继而是克劳迪亚的歌声,全场的歌声和掌声。克劳迪亚热情地拥抱了明明全家。当蜡烛点亮时,王明明深情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愿:今夜让我终生难忘!将激励我在艺术上不懈努力,对我是个莫大的鞭策!今天上午,是为我的老爸和前辈师长做的,其实夫人一直默默地在支持着我,非常辛苦。我这辈子非常幸福,有一位引路的父亲,还有一见钟情的妻子,和这么好的儿子!我愿朋友们健康,大家事业有大的发展,美术事业发展繁荣!



          家和万事兴,国泰美术旺!在这“入”歌“入”画的夜晚,王明明开始了新一轮耕耘之歌。

         著名画家、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李小可是王明明童年的画友,李小可说,看王明明从小画的画,齐白石的仙鹤,还有民间的玩具,非常干净。我觉得他受的文化基因的影响是东方的,所以这对他到今天所坚持的画院系列的,二十世纪的这些展览,实际上是坚持东方文化的基本的精神,所以这个看来是儿童的展览,实际上是文化的依恋。这种文化的依恋里包含着情感,对待老师、对待家人、对待父亲、对待一生的朋友的一种感恩也好、尊重也好,或者还需要有一种坚持,坚持我们自己东方文化的精神。这可能在他后来的实践当中 体现了他这种意图,开始我们还不是特别了解,他做了这一个系列,包括北京的那些被人遗忘的老的画家,他们为北京为咱们民族文化做出的贡献,让人们不忘记他们,了解他们,同样为自己的民族文化所做出的贡献。这是明明自己内心坚持的。这个展览我当时有点惊奇,这也是他六十岁有一种回顾有一种总结,同时也怀着一种感恩,吃水不忘打井人,我父亲晚年的时候也说了两句话,说老年不做拦路虎,青年不做拆桥人。这个时代社会的发展是一代一代这么传承下来的,所以明明这个展览虽然是儿童画的展览,但是含义对于文化基因的怀念记忆对我们是非常有启发的。



          王明明在听了大家的讨论后说道:今天大家给我的评价受之有愧,实际上我们做文化,我做行政工作,我一直在想我能给予社会什么,实际上这个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很多的艺术大师,我过去所接触的这些艺术大师给我很多启迪,这个启迪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我六十岁以后要干什么,所以要有明确的目标,我们最后的马拉松到冲刺阶段的时候,我们中国画家最后冲刺的时候非常艰难,而且是很难有人能冲上去的,就差那么一点。这一点可能是你拼出命来也不会达到的,可能那一点的时候,像可染先生很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最后这一点需要什么样的气力什么样的底蕴,什么样的胸怀,这一点我觉得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我们要给年轻人搭建好的平台,我们不是拦路虎、不是拆桥人,我们在这个年纪应该想着这个年纪的事,这个时候对于画院的发展对于美术事业的发展,我们能做点什么,我就脚踏实地多干一些实事。



          耕耘才是人生的主旋律



          下午五点,阳光依然明媚,王明明笑道,我的展览天总是很好的。人们来到了柏莱沃古典音乐俱乐部,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品赏着香槟和王明明给每一位好友带来的深情厚谊。



          王明明觉得艺术是美的教育,老父亲当年是这么教他的,他如今也是这么教育儿子的。以前儿子不喜欢古典音乐,他没有以父亲和大艺术家的身份强求,直到著名音乐评论家陈立的出现。陈立以他对古典音乐的深入研究和丰富感受影响了王家公子王加的审美,儿子的转变也就成了王明明“发现”陈立的契机。在这个“耕耘之夜音乐会”上陈立不仅优雅地为来宾们奉上了美丽切题的音乐大餐,更是推出了一位贝多芬第六代传人印尼钢琴家克劳迪娅·杨小姐。



          王明明在音乐晚会上即兴致辞:陈立老师到我们画院来作过讲座。画家是非常很挑剔的,可是他讲了两次讲座,所有的人都问我能不能搞第三次。我觉得我跟他在音乐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再贯穿到美术中。所有的艺术、各行各业的都是一个道理,就是不要浮躁,要沉静。你沉静了才能思考问题,你沉静了才能把你的事业做深做透,否则的话是不可能的。陈立老师对音乐深入的理解,包括会所建成以后,我在跟他的很多的交谈之中,和克劳迪亚的交往中,我感受到我作为一个美术家来说应该通过音乐学到什么,我感触非常深。克劳迪娅第一次的演出,我跟小可、刘颖全家去在西城看了,这次给我的音乐感受完全是不同的,她的音乐是直指你心,打动你的心。那天我在评价肖淑芳的艺术时说,她是给你心灵的对撞,不是在去养眼。现在做艺术是眼花缭乱,可是没有直指你的心。我通过他们对艺术的理解,对音乐的理解和克劳迪娅高超的演奏,刚才我看了那个有些片子也是那样,实际上艺术的道理是一样的。作为我们艺术家来说,你要耕耘一辈子。为什么晚会取名时他们说叫麦田,后来我说叫麦田不好,我现在不是在收获季节。还在播种,可能一辈子都在耕耘,耕耘之中你才能有收获。那个收获时间可能是很短暂的,短暂的喜悦之后,你要找出自己的目标,定了目标,这个时候你才能真正地收获了。那就是你自己的人生体验,对于你的艺术的一种深的体验。作为艺术家,可能一辈子在耕耘。



          我最后的马拉松的这一段,实际上是最艰难的,最需要人生体验的这一段。而且是要人生升华,对艺术产生深的理解的这一段,而不是技巧。往往我们美术和其他各门类艺术,在技巧上奋斗了多少年,可实际上没有抓住抓根本的东西,心灵的东西是什么。哪怕是最幼稚的儿童时代。包括我那时候很幼稚的儿童时代,现在看了很亲切,没有技法,可是他是心和心之间的对撞。通过这次展览,做一个反思,到底做艺术是为了什么?我小时候做梦也想不到,吃着西餐,听着这样高雅的音乐,在这样的殿堂里头,大家小的时候是做梦也想不到的。反过来,我们有这样的条件的时候,我们的艺术为什么出现不了大师?可能干扰太多了。我们想得到的东西太多了,是得到了艺术收获之外的太多了,这样的奢求可能是妨碍了我们很多专注。在和陈立老师和克劳迪亚女士的交往之中,我从音乐里边想到了很多东西。



          李小可、刘颖夫妇给王明明赠送的生日礼物是李小可的作品。陈立代表俱乐部同仁向王明明赠送了一张1952年5月4日王明明出生日的人民日报,人们在寻找着那天的消息,有一条全国政协的外事活动,这让身为“全政常”(全国政协常委)的王明明颇感欣慰,很有些与全国政协缘订前身的意味。



          从上午9:30到深夜22:30点,人们依然留恋往返,一场几乎连续10几个小时的画展开幕式,王明明的人格与画作的魅力,以音乐交心的丰满、真诚的情谊堪称一绝。当克劳迪亚的指尖挥洒出生日之歌时,王加的歌声,继而是克劳迪亚的歌声,全场的歌声和掌声。克劳迪亚热情地拥抱了明明全家。当蜡烛点亮时,王明明深情地说出了自己的心愿:今夜让我终生难忘!将激励我在艺术上不懈努力,对我是个莫大的鞭策!今天上午,是为我的老爸和前辈师长做的,其实夫人一直默默地在支持着我,非常辛苦。我这辈子非常幸福,有一位引路的父亲,还有一见钟情的妻子,和这么好的儿子!我愿朋友们健康,大家事业有大的发展,美术事业发展繁荣!



          家和万事兴,国泰美术旺!在这“入”歌“入”画的夜晚,王明明开始了新一轮耕耘之歌。


      名人堂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8(s)   11 queries